近日,有媒体报道称,精装修房纠纷已成为上访高发区。 精装修房的设计花样太多,让购房者抱怨陷阱重重:细节粗糙,施工马虎; 轻则偷工减料,减少设备、降级,甚至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。 承诺满分交付负分,硬装修房瞬间变成“惊装修房”。 精装修房装修质量差的现象由来已久,也比较普遍。 不仅中小开发商的装修容易出现“掉链子”,一些大公司、大品牌的装修也可能“踩错边”。 去年央视《3月15日》晚会曝光了万科等企业部分项目装修质量问题,引起观众共鸣。 我们不禁疑惑,市场上的硬装修项目越来越多。 按理说,开发商的装修经验应该越来越多,质量控制能力也应该逐渐提高,但为什么硬装修房的质量总是让人担心呢? 解读精装修房乱象,必须从两点入手:动机和后果。 从动机来看,不少开发商推出精装修项目并不是为了减轻装修负担、为购房者提供更好的服务,而是为了赚取更高的利润、迎合市场。 部分城市限制了该区域的最高销售价格。 为了突破价格限制,开发商加装“装修套餐”,将粗建改造为精装修。 可想而知,这样的精装修是开发商的重要利润来源,必须大肆宣传,但实际质量却令人堪忧。 有些开发商没有能力交付精装产品,只是因为市场上同类产品都是精装,所以就跟风。 追鸭子上架的结果就是装修部分被分包、层层分包。 转手次数越多,质量自然就无法控制,以次充好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。
从后果来看,如果精装修出现问题,大部分开发商都是有信心的。 首先房地产精装修政策,开发商违法成本太低。 购房合同必须是对开发商有利、排除购房者诸多权利的格式化文本。 除非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,否则购房者在基于合同的民事诉讼中必然处于不利地位。 其次,对虚假宣传的处罚力度不够,导致开发商从宣传材料到样板房都敢于吹嘘。 反正出了问题就以合同为准,罚款可能就干脆算在成本里了。 此外,开发商还利用与购房者的不平等关系,搞出强制收回房屋等伎俩。 至此,这套商经就完成了。 如果了解了开发商的“小九十九”,就能对症下药,祛除顽疾。 与蛇搏斗,我们需要击打它“七英寸”。 要控制“休克屋”的混乱局面,还需要攻其弱点,抓住重点。 对于购房者来说,要增强法治意识,注重购房全过程留存证据,善于利用第三方机构等专业力量为维权提供支持。 更重要的是,监管部门应积极主动、主动出击,加强对精装修住宅的政策引导,出台精准措施房地产精装修政策,堵塞政策漏洞。 管理部门要以全局视野、系统思维,从建设工程设计、施工开始实施全方位、全领域监管,规范精装修住宅建设工程统一流程、统一数据、统一管理、统一监管。确保精装修房屋保质保量交付。 同时,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登记与精装修住房建设质量表现挂钩。 项目出现重大质量问题,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开发商将被列入经营黑名单,真正实现“以项目质量求生存”。
在此基础上,进一步规范精装修房推广,加强对“样板房”和精装修房合同文本的管控,努力实现消费者“所见即所得”的理想期待。 住房问题事关民生福祉,装修也事关民生福祉。 针对精装修房的各种问题,多地已积极行动。 例如,南京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商品房全装修施工管理的通知》,要求样板房必须在工程交付后3个月内“拆除”。 ,装修保修期至少两年。 同样是在南京,国内首例“精装修、减配件”案件在市中级人民法院成功索赔。 预计各地将紧跟房地产装修市场变化,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限制措施,让精装修住宅真正给人们带来绿色、环保、便捷、节能的居住体验。人们。